绉类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绉类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甜蜜的事业呼唤年轻的心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5-24 09:25:04 阅读: 来源:绉类厂家

“甜蜜的事业”呼唤“年轻的心”

--由我市蜂产业人员老龄化引发的话题

1月5日,气温降至零下25摄氏度。8点刚过,家住阳明区桦林镇南城子村的老蜂农徐殿荣就披上棉衣,拿着一段1米多长的暗红色胶皮管走到院子里,那里整齐地摆放着100个裹着碎松枝和草垫子“冬装”的蜂箱。

小心地扒开碎松枝和草垫子,轻轻地将胶皮管的一头顶在蜂箱空隙处,另一头放在自己耳旁——68岁的徐殿荣动作熟练而轻巧,直到从胶皮管那头传来一阵细微而平和的蜂鸣,他才满意地放下管子。“蜂箱内温度正好,没有异常”,徐殿荣微笑着说。

作为全省蜂业规模最大、发展速度最快、技术力量最强的地区,多年来,蜂业一直是我市建设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重要产业之一;但与此同时,当前全市蜂农的平均年龄达到58岁至60岁,“老龄化”现象十分明显。

一边是产业的加速发展,一边是资深蜂农的逐渐老去和新生代蜂农的缺失,养蜂这项“甜蜜的事业”的未来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,也成了摆在牡丹江人面前不容回避的命题。

老蜂农无奈“后继无人”

“一顶带罩的草帽,一双胶鞋,还有长方形的木盒子,是他全部家当;跋山涉水,穿行在风里,一路嗅着花香。用最古老的爱,装扮最美的梦;用最简单的方式,酿造最甜的蜜”——一位诗人曾这样描绘养蜂人的生活,而对于从16岁就开始养蜂的徐殿荣而言,养蜂人的生活也许没有诗中所描绘的那么浪漫,但绝对是一项值得自己为之努力一生的事业。

“养蜂是辛苦,但只要用心,就能坚持下去”,在徐殿荣眼中,长期在野外养蜂固然辛苦,但这个行业同样能给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,并能使养蜂人强身健体。在徐殿荣带动下,他的儿子、孙子、表弟、姑爷等亲人都逐渐加入养蜂的行业,如今,“徐氏家族”所拥有的蜂群总数已经达到400多箱。

尽管自家的养蜂事业不断发展,但年轻蜂农的缺失仍然让养了大半辈子蜂的徐殿荣感到无奈——据他回忆,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南城子村的养蜂户共有20多户,如今却只剩下八九户,而那些“消失”的蜂农大多是由于没有后辈继承而不得不忍痛卖掉蜂箱,彻底离开这项事业。

事实上,即使是徐殿荣这样的“铁杆”蜂农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——在徐殿荣的三个孙子中,除了24岁的长孙徐胜楠从小跟着长辈一起养蜂外,其余两个孙子说什么也不肯接班,并在技校毕业后去了上海、大连等地打工。

与徐殿荣有着相同体会的还有宁安市蜂农老尹,今年刚好60岁的老尹也是有着30多年养蜂经验的老蜂农,家里有100多箱蜂。让老尹颇为“上火”的是,尽管自己的收益也还可以,但膝下一双儿女却宁可种地、做买卖,也不肯接这个班。为此,老尹不得不花钱雇了一个工人跟着自己干。

这不,随着越冬期的到来,老尹准备再次“动员”儿子一把。“他要还是不想干,等将来我真干不动了,也只能把蜂箱卖掉了”,老尹无奈地说。

相关统计显示,当前全市共有蜂业从业者2000余人,蜂农平均年龄在58岁至60岁,大多是已经从业25年至30年的老蜂农,30岁以下的年轻蜂农屈指可数——“蜂农‘老龄化’正成为当下我市蜂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”,市蚕蜂技术指导站专家表示。

专家“诊脉”蜂农“断档”

业内专家指出,我市蜂业发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,一支年富力强、技术熟练的养蜂人队伍是获得高品质蜂产品的前提条件,一旦老一辈蜂农苦心积累起来的养蜂经验、知识和技术后继无人,蜂产业也将面临严峻挑战。

年轻人究竟为什么不愿养蜂?蜂业专家指出,当前国内年轻蜂农“断档”现象比较普遍,原因大致有生产条件艰苦、行业风险大、比较收益不高三点。

事实上,前文提到的那首诗歌不仅仅描绘了蜂农工作的诗情画意,更生动地表现了蜂农艰苦的工作环境——说起这一点,蜂农老尹也表示能够理解年轻一代的心情。

“对于蜂农来说,越是偏僻、越是条件苦的地方越能出产量,但长期上山作业,接触不到人不说,迁场、装车等工作的劳动强度也很大,更要过没水、没电的生活。年轻人爱热闹,当然更愿意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”,老尹说。

“养蜂是一项‘靠天吃饭’的产业,蜂农收入的高低除了靠技术和管理,更与天气息息相关,一旦‘天公不作美’,一场大雨或是冰雹就有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”,业内人士表示,由于眼下养蜂没有补贴、也上不了保险,许多年轻人宁可在家种地或外出打工,也不愿意冒养蜂的风险。

此外,随着近年来我市蜂业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,诸如假蜜扰乱市场、金融危机影响原料蜜销路、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新的问题不断显现,并直接导致蜂业比较收益大不如从前,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年轻人养蜂的积极性。

“老一辈蜂农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但受观念、学习能力等因素制约,更多地还是采用老一套蜂群管理模式,对开发新产品、使用新技术并不热衷;同时,随着蜂农年龄的增大和体力的下降,往往只能维持现有规模,这也间接影响了我市蜂业的总体提升。想要解决这一问题,就必须吸引和引导更多有能力、有抱负的年轻人加入养蜂行列”,蜂业专家说。

产业呼唤“年轻的心”

2001年,蜂业被确定为我市十三个重点产业之一;

2002年,蜂业被确定为全市四个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之一;

2010年,全市养蜂10万群,产值达到6000万元……

盘点过去10年我市蜂业发展之路,小小蜜蜂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,更督促所有关心这项产业的人们尽快拿出办法为“甜蜜的事业”注入新的活力。

“首先,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、推广,让年轻人真正认识蜂业,感受蜂业的光明前景,增强他们加入这一行业的信心”,为此,蜂业专家建议各地应尝试在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青年农民、返乡务工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的待业人员中加强宣传引导,通过典型示范和政策引导,吸引富裕劳动力加入养蜂行列,使蜂农队伍进一步壮大和年轻化。

在此基础上,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年轻蜂农提供最实用的技术培训,利用农闲时间聘请相关专家、学者对蜂农进行集中培训,使他们充分接触养蜂技术、掌握市场信息,尽快提高养蜂水平。

“实践证明,我市蜂业发展到今天,桶装原蜜在市场上已经卖不上价了,想要进一步提高蜂农收益,就必须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”,业内人士建议,我市应在积极推动蜂农年轻化的同时,不断完善蜂业专业合作社建设,不断提高蜂业标准化、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,巩固“龙头企业—合作社—蜂农”的利益连结机制,增强我市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,激发新生代蜂农的工作热情。

与此同时,还有专家认为,随着许多国家都利用蜜蜂独特的授粉功能为农作物授粉,“授粉产业”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视为蜂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手段。由于我市农户对蜜蜂授粉的作用并不十分了解,为此,我市应探索组建专业的蜜蜂授粉队伍,通过有效的试点示范,提高广大农户对蜜蜂授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,逐步引导和鼓励农户租用蜜蜂授粉,推动农产品和蜂产品双丰收,进而形成粮农、果农、菜农、蜂农都受益的良好局面,用产业发展带来的“真金白银”鼓起蜂农的腰包。

苏州硒锶宝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

安徽震支架配件

李娜个人

CameronSino适用Becker